2021-02-23 09:07
君看菟丝蔓,依倚榛与荆。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砍将去,柔蔓与之并。
见到毛泽东抄赠的诗,杨开慧感到十分委屈,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觉得毛泽东把她比作“菟丝”,是轻视她,耿耿于怀。毛泽东也觉得此举不妥,几番解释,两人重归于好,“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便是证明。
解读离愁别绪
自宋以来,词作成就斐然。明代张綖在《诗馀图谱·凡例》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豪放”,词出《北史·张彝传》:“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无所顾忌。”清代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解释“豪放”为:“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豪放词风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视野寥廓深远,气象恢弘雄放,胸襟直率慷慨,内容偏重高健超迈的抒怀言志。“婉约”,最早见于《国语·吴语》:“故婉约其词,以从逸王之志。”韦昭注:“婉,顺也;约,卑也。”婉约派以李清照、柳永等人为代表,其词侧重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形式婉丽柔美,缠绵细腻。
1957年8月1日,毛泽东吟咏宋代范仲淹的《苏幕遮》《渔家傲》两首词,情思涌动,提笔写下近900字的《对范仲淹两首词的评注》:“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有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中的一味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的。”作为读者,毛泽东的欣赏趣味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作为作者,毛泽东的作品也呈现出“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鲜明特征。
毛泽东和杨开慧婚后的几年,可谓温馨甜蜜。但毛泽东没有沉湎于家庭生活,他要做的事情很多,四处奔波是他的生活常态,聚少离多是他的必然付出。《贺新郎·别友》所倾诉的正是这样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深刻体验:一方面,他与杨开慧难舍难分,写得缠绵酸楚、黯然神伤;另一方面,他又必须毅然前行。《贺新郎·别友》写得坚决果敢、器大声闳,充分展示出“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独特魅力。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