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2018-02-02 11:43
“学车热”引发了“学车难”。
1994年2月18日,本报2版刊发署名为“一农民”的读者来信《如此驾校》,反映学车过程中遇到的麻烦。这位读者是一名刚毕业的青年,打算以开车为业,于是四处借款,花2800多元上驾校学车。万万没想到,要学开车,得先学会讨师傅欢心:我们学员每天得给师傅买烟沏茶,好酒好菜伺候。刚摸车十几天,八名学员每人花在师傅身上的钱就有五六十元。这还不算,学员们还得挨个到师傅家去送礼,一次少则二三百元,多则五六百元。凡上了贡的,师傅都重点培养,学习时给他们教的多,给他们的开车时间长。不送礼的,师傅就另眼看待,有错不纠正,张嘴就骂,举手就打。
那些年,“学车难”是京城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所谓“学车难”,一是指入驾校难。驾校报上名后要等几个月,进了驾校后还得需要3至6个月的时间学习。二是难在教练行业的不正之风。一般驾校,往往是一位教练带七八个学员,一人练车,大家“陪绑”,学员的命运也往往掌握在教练手中。对于教练,学员们惹不起又离不开。于是,一些素质差的教练趁机要求学员请吃饭、送烟,甚至有的巧立名目“敲诈”学员,使学员与教练之间形成一种扭曲关系。
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曾多次查处这种不正之风。仅1993年,车管所就处理了17所驾校,59名教练员受到开除或辞退处理。但这种查处毕竟是被动的,治标而未治本。(1994年6月6日《北京日报》6版,《海淀驾校学生选先生》)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