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秘闻旧档

悟空的“童年”:《西游记》里的儿童生活史

文汇报  2018-01-30 11:11

原标题:《西游记》里的儿童生活史

在《西游记》中,只有孙悟空有完整的童年记录,这包括了他的被赐名、饮食、交友、求学、情感和无意识的生死哲思,几乎涵盖了现代“童年”问题的全部重要面向。

上世纪初,梁启超意识到文学与儿童的关系,倡导为儿童著译小说,并身体力行。据胡从经 《晚清儿童文学钩沉》 记载,近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建设,自梁启超始,鲁迅后来在散文 《祝中俄文字之交》 里回忆:“我们曾在梁启超所办的 《时务报》上,看见了 《福尔摩斯包探案》 的变化……焦士威奴 (通译儒勒·凡尔纳) 所做的号称科学小说的《海底旅行》 之类的新奇……”为儿童翻译、为儿童创作,使中国的儿童能够接触到世界进步文学的风潮,更重要的是,“儿童”的观念被建构了起来,生发出新的功能与需要。譬如我们有了专门的儿童报刊、儿童戏剧、儿童音乐。在此之前,“儿童”的形象在文学中虽然是存在的,却并没有被有意识地建构起知识化的生活史、教育史、医疗史、情绪史等等。儿童仅作为一个小小的主题在神话、童话或志人故事中现身。

文学虽然从未遗忘儿童,但儿童的生活却并不是十分清晰的。人们最熟悉的 《世说新语》 中,有不少书写儿童的例子。《世说新语》 为儿童开辟了一个书写类型,儿童不只是隐藏在“家训”“蒙学”等文字后面若隐若现的影子,也可以是一群天资不凡的神童。神童不仅表现出超越常人的才智,也暗示了一种对“成人主导儿童”的既定秩序的叛逆。但无论是“出言不逊”的趣味特征,还是品性卓异的事迹,都带有逸闻轶事的性质,展现的是儿童在一个瞬间的表现,而不是成长的过程,其中涉及到了一点教育的成果,却不是培育的过程。

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儿童的书写,如哪吒、红孩儿、善财童子,非常接近荣格所定义的“永远的少年”,即永远以儿童的形象出现,获得了人们的喜爱,为许多人的童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邪恶叛逆的男孩或长生不老的儿童,以及儿童英雄。但神童、童神与儿童英雄之间还是有微妙的差别,神童和儿童英雄都是人,儿童英雄因为其克服逆境的超自然表现可能接近于半神,童神则是神话中的神。

下一页

时刻新闻
精彩推荐
强坛热帖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