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秘闻旧档

欧洲城堡的兴衰轨迹:起于硝烟终于炮火

北京日报  2018-04-13 11:00

原标题:城堡 起于硝烟终于炮火

西班牙塞戈维亚城堡。

修建于1385年、四周皆有护城河环绕的英格兰博丁安堡。

多种城堡建筑组合伦敦塔。

19世纪晚期的新天鹅堡富含浪漫元素,是迪士尼城堡的原型。

多佛城堡。

13世纪画家马修马里斯笔下的城堡之战。

说起对中世纪欧洲的印象,城堡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公主童话的浪漫底色,也是骑士传奇的宏阔背景,然而历经千年,骑士也好、公主也罢,都成过眼云烟,唯有城堡这种巨型建筑跨越了时空、真实耸立在欧洲大陆上,给游客们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

起于硝烟

英语“castle”(城堡)一词来自拉丁语“castellum”,意为战时防御,而最早的城堡也确实起于硝烟。

9世纪的欧洲大陆硝烟弥漫,从爱尔兰到意大利、从英吉利海峡到地中海沿岸,只要是维京长船能潜入的地区,都被笼罩在维京人的刀光火影和血腥掠夺下,法兰西一带尤其兵荒马乱。仅从9世纪70年代起的短短二十年中,就有两次大规模的维京人入侵,给法国北海岸及包括巴黎在内的陆地城市都带来重创。

由于分散的财政导致王室在国家层面抗敌力不从心,国王“秃头查理”并不能给他的臣民以庇护,法国领主们只有各扫门前雪,用土木建造的简陋丘堡来维护自己家臣和领地居民不受侵犯。到了10世纪,法国、德国、意大利……几乎欧洲所有国家的大小领主都知道了这种丘堡易守难攻的威力,上万座丘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这就是城堡在硝烟中诞生的经历。

城堡不光是防御工事,更是进攻利器。对于1066年的英格兰人(当时更确切应该叫做盎格鲁·撒克逊人)而言,他们第一次看到城堡之时,就是被征服之日。

1066年,说法语的威廉从法国诺曼启航,朝着英格兰前进,去夺取自己依据母系血缘继承的王位。在他浩浩荡荡的船队上,除了满载士兵、马匹、武器装备,还有一些木制结构的板材和链接工具——这是撒克逊人从未见过的诺曼“特产”,即城堡。威廉一上岸就着手建造这些堡垒,木质结构的城堡可以快速搭建,及时为士兵提供安全庇护,著名的“贝叶”挂毯上就记录了威廉与哈罗德的黑斯廷战场上一边激战一边建造防御城堡的奇特一幕。

在被诺曼征服前英国几乎没有城堡,长期以来撒克逊人习惯的战斗方式主要是阵地而非围攻战,因此对城堡毫无兴趣,直到在得知威廉要来宣夺王位时,时任撒克逊统治者哈罗德才四处筹钱,匆匆在肯特郡的多佛和克拉沃林建造了两座城堡。缺乏城堡导致英国兵力在诺曼人的骑兵加上城堡防御的双重优势下不堪一击,所以威廉登陆英格兰后势如破竹,1066年3月正式上岸,当年圣诞节就在威斯敏斯特进行加冕,只会说法语的他戴上了王冠,开启了英格兰诺曼王朝。

1066年对于英国是重要的一年,传统上把它作为英国历史的重要开端,或是进入封建时代的转折点。封建制由威廉从诺曼带来,城堡即是见证。征服者威廉不仅用城堡侵占了英格兰,后续统治也倚仗城堡加强。在进入伦敦城市前,威廉先建造了一座城堡确保自己与侍从的人身安全;面对一百五十万人口的英格兰人,连军队加簇拥贵族只有2万的诺曼人在东南沿海、威尔士和苏格兰修建了大量城堡;威廉靠着相互应援的城堡,给予封臣方圆几英里地区的管辖权,自己则用巡回方式统治,辗转在一个个城堡间。

脱胎换骨

最早的城堡并不如今天所见的宏伟华丽,从征服者威廉在战场上快速搭建的简易木堡就可见一斑。对于木制城堡通常有一个误解,认为其是石制城堡出现前的昙花一现。而事实上,木制也好、石制也罢,两种质地的城堡几乎同时出现。在欧洲城堡的历史上,木制城堡因便于就地取材、造价低廉的优势,反而占据了城堡的大多数,不仅广泛建造在欧洲11-12世纪,甚至晚至13-14世纪都继续新建。同样,巨大的石制城堡也早在诺曼征服期就显露地平线,如威廉一手建造的白塔,因使用了巨大的白色石材而得名,后来逐渐被历代国王扩建成赫赫有名的伦敦塔。

所以,城堡的发展主要不是在材质而是结构。从建筑工艺上看,按城堡类型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山冈-城郭式、主楼城堡式,以及同轴城堡式。

山冈-城郭式又称为土丘内庭式城堡,最早的城堡建造者们即开始懂得利用修建在陡坡上居高临下的优势,辅以塔楼、栅栏和壕沟加强防守和周边形势监控;有时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土丘,也会将壕沟里挖出的土壤堆成一个人工小丘,由此一来70%以上中世纪早期的城堡都是山冈-城郭式。

随后出现的主楼城堡式的设计突破了地形限制,方形主楼自身就有足够高度,不再受必须建于山丘的局限,11世纪法国北部到处可见这种方形石制城堡。

再往后发展,同轴城堡开始出现。这是有着两堵以上互为同心圆的城堡护墙样式,内墙远高于外墙,方便弓箭手射击,外圆内方的设计不给敌人任何展现平面、分散了火力,而城堡内部空间既华丽壮观又适宜居住。

军事建筑的防御功能随着进攻方式的改进不断加强,在历史的进程中城堡也不断被强化和巩固。要塞、城墙、外堡、箭塔、城垛、壕沟、护城河、吊桥、闸门……从简陋的土丘内庭式到12世纪以后功能齐备的庞然大物,城堡逐渐脱胎换骨,成为今天我们熟悉的模样。在伦敦塔的城堡里,山冈土丘、方形主楼以及同轴城堡的形态都能找到样本,这是因为跨越了千年的伦敦塔从1066年起就不断扩建成一个多元组合的城堡群。

像伦敦塔这样被盖在先前防御工事遗址上的城堡还有很多,除了遗址重建,城堡的选址还与资源以及军事要塞紧密联系在一起:建在教堂附近的城堡,也承接了一部分堂区的功能;建造于庄园、森林和鹿苑边的城堡,无疑是对当地资源的一种控制;70%以上的欧洲城堡建造在乡村;控制着军事和经济命脉的水路要塞与海岸边境,当然也城堡林立。

从13世纪起,城堡的军事职能逐步淡化,而居住生活功能越来越受重视。在追求等级和地位的“野心时代”里,城堡的象征意义和领地属性使其成为一种再好不过的炫耀符号。华丽的城堡最能显示贵族身份地位,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城堡上的箭垛——修筑箭垛需要获得王室的批准,获得筑垛许可几乎就相当于获得贵族身份牌照,凭此进入显贵圈子。旧式阴冷的城堡被改造为有灯光、采暖和其他生活设施的居所,高大的窗户与烛台、壁毯让14世纪以后的城堡尽显奢华,但在军事上反复被骚扰的英格兰南部沿海、北部威尔士和苏格兰边境,像多佛这样的城堡,军事功能依然被强调。

终于炮火

而城堡命运的改变,是由两种炮弹的迸发动摇的。

第一种炮弹是火药。

从14世纪起,火药武器投入使用奏响了城堡的丧钟。“没有什么城墙能留存下来,无论多么厚,大炮也会在几天内将其摧毁。”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英国的阿尔勒夫城堡,在1440年的一场战役中曾经坚持了6个月,到了1449年,在法王查理七世的火炮围攻下,仅仅支撑了十七天就陷落了。

但在是不是火药将城堡一击致命的问题上,有两个细节问题常常被忽略。第一是火药武器的投入使用是在14世纪初,而14世纪正是欧洲城堡最兴盛的时代;第二,火药武器不仅可以用于进攻、也可以用于防御,城堡里同样架起的炮门既有城墙的强硬庇护,又有居高临下地瞄准和进攻优势,两厢之下,城堡更有火药利用的优势。

15世纪、16世纪起城堡逐渐衰落,包括越来越少的新城堡被建造、原先的城堡领主也离开城堡住往别处,造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火药炮弹,而是“金钱炮弹”——更进一步说,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发展也顺带摧毁了封建经济的堡垒。

如果说一种建筑能形象体现出一种社会制度形态,那么城堡无疑是封建制度的最好代言人。防御属性不是城堡的本质,私人领地才是中世纪城堡的命门。9世纪的欧陆以采邑为组织形式、以骑士为军事核心,对于采邑领主来说,财富就是自己手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产出。土地上的农民或农奴将耕作出的成品交给领主,以实物代替税收,相应的,领主也会组织骑士对周边进行保护,也是保护自己的财产。但骑士尤其是重甲骑士的支出非常昂贵,相比之下城堡一旦建造起来就一劳永逸,除了少量的维修支出就再无其他。并且一旦有了城堡,即使少量骑士也可以进行有效防御。在落后的农业产出、商品形态与采邑为核心的封建制度交汇合力下,将宅邸、军事、政治、经济中心集为一身的城堡无疑是最优选择。

而中世纪以后,农民离开土地聚集到城市进行商品交换和生活,城堡的经济中心地位就非常尴尬了。城市的兴起使得城堡对于周边地区再没有经济和政治控制权,城堡的根基也就此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花大价钱养一批骑士也开始入不敷出。到了中世纪晚期,货币经济的活跃让雇佣兵以主角身份走到历史前台,国王可以花钱买到雇佣兵,对于领主的依赖又进一步减轻,成为军事意义上的最高统帅。

城堡在各方面的实用价值不断走低,军事上炮楼代替了城堡;行政控制上,领主们放弃了乡间的城堡,转而建造更舒适的宫殿或塔楼,法国贵族都梦想着在凡尔赛宫能有自己的一个房间。旧有的城堡人去楼空,逐年增长的修葺费也使一些落魄贵族不得不放弃继承,城堡的篇章就此落幕。

发端于9世纪、10世纪的硝烟,兴盛于13世纪、14世纪的战火,从15世纪、16世纪起走向衰落,由欧洲封建制的建立而崛起,又随着封建制的瓦解走向终点,这就是欧洲城堡的兴衰轨迹。

下一页

时刻新闻
精彩推荐
强坛热帖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