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 2017-12-06 17:23
哈罗德·吉里斯(1882—1960),摄于1915年,现藏吉里斯档案馆
经过面部修复后的士兵步入婚姻殿堂,向吉里斯致谢。
19世纪后期以来,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不断诞生的新型武器,使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伤空前惨烈。尽管士兵们学会了深挖堑壕来保护躯体,但他们从堑壕中露出的头部和面部却成为饱受攻击的对象,其中最大的威胁是榴弹爆炸后的碎片。与子弹造成的直线伤口不同,那些旋转扭曲的金属弹片会直接撕裂士兵的面部。即便被战地医生挽救了性命,许多士兵仍然因此毁容,失去在战后重拾生活的信心。一些战地医生察觉到这一问题,开始投身于对士兵伤残面孔的修复和重建工作。通过一系列研究和实践,以哈罗德·吉里斯为主的一些整形外科医师,确立了一套现代意义上的“整形外科”手术方法,救治了许多在一战战场上毁容的士兵,直接促进了现代整形与重建手术这个专业领域的形成。
哈罗德·吉里斯是一位“耳鼻喉科医师”,在医学史上被誉为“整形外科手术之父”。1882年,吉里斯出生于新西兰南岛的海岸城市——但尼丁,后来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康韦尔凯斯学院学习医学。一战爆发后,吉里斯加入了英国皇家陆军医疗队,成为一名为国效力的医生。起初,他在法国布洛涅附近的一个叫维姆勒的地方服役,与一位名叫瓦拉迪耶的口腔颌面部专家合作,协助他做一些伤残士兵下巴的修复工作。在合作过程中,吉里斯受到瓦拉迪耶新生皮肤移植术的启发,决心前往巴黎,求教于当时知名的外科医师希波莱特·莫里斯廷。在那里,他目睹了莫里斯廷从病人脸部移除一个肿瘤,并用一小片来自下巴的皮肤填充其上的过程。吉里斯很快学会了这种方法,并发明了一种新的皮瓣技术。他从健康身体的部位切割一块皮肤,将这条皮肤折叠缝合到受伤的区域。因这块皮肤的末端仍通过一根皮肤“管子”与取皮的部位连接,所以这种技术又叫“管蒂技术”。尽管这根“管子”看起来尤为吓人,但疗效还算不错。皮肤经过折叠后会封闭所有的活体组织和血液供应,还可以减少伤口感染的风险。这种技术的理论依据在于,皮瓣是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的组织块,可以从身体的一处向另一处转移。吉里斯运用这种技术,在一战战场上救治了许多遭受战火蹂躏而毁容的士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