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6-02-01 00:00
在我国,设闰月定四时的做法早在四千多年前已有记载,《尚书·尧典》提到帝尧任用羲氏、和氏家族中的贤能之士,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掌握其规律,并授民以时。“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这一段话的大意是,帝尧说:“你们羲氏与和氏子弟,观测天象,得知一个周期有366日,又用置闰月的办法调配月与年,使春夏秋冬四时不差,这就可以治理百官,取得各方面的成功。”大概正是因为《尚书》的这段记载,后世的人们一般都将闰月的设置归功于帝尧与羲和。如杜周士《闰月定四时》诗云:“体元承夏道,推历法尧咨”,徐至诗云:“积数归成闰,羲和职旧司。”
先秦时期的闰月,一般放在年终,故有叫作“十三月”的;汉代初年,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年终,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为“后九月”。后来,伴随着二十四节气的逐步完善和加入历法,人们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
“中气”,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其中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为十二节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为十二中气。通常一个月里总会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比如丁酉年六月就有一个节气小暑,一个中气大暑。但是个别的月份只有节气而无中气,这样的月份就成为闰月,像今年六月之后的这个月,就只有一个节气立秋,所以就成了“闰六月”。
民间一般流传着“十九年七闰”或“五年二闰”的说法,虽然只是近似的说法,但都反映了闰月到来的周期性规律。其实闰月在年中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上半年的闰月明显多于下半年,闰正月、闰九月、闰十月、闰冬月和闰腊月都十分罕见。据推算,从公元1645年到公元3358年的1700多年中,闰正月和闰冬月各有6个,闰九月和闰十月各有9个,闰腊月只有1个,时在公元3358年。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