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秘闻旧档

“五颜六色”从何而来?古人最难分辨蓝绿

北京日报  2015-09-28 16:38

目前人类可以看到的颜色约有七百万种,在化学染料发明之前,人们更多的是从大自然中寻找适合的动植物、矿物质或者金属来萃取颜料。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同时期的人们还为颜色赋予了不同的特殊含义,对颜色的运用也在不断发生着有趣的变化。

1.古人最难分辨蓝绿色系

颜色词是全世界所有语言中都具有的一个词汇类别,但不同时代的人看到的色彩世界是不一样的。在人类祖先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很多的色彩种类,因此也就没有强烈的视觉刺激和色彩对比。

历史悠久的汉语中具有大量的颜色词,汉语的颜色表达也多姿多彩。很多汉语颜色词出现的时间都非常早,许慎于公元121年成书的《说文解字》中,就有25个表示黑色的词、11个表示白色的词。而在更早的晚商时期的卜辞金文中,表示红色的词就出现了7个。我国古代颜色词经过殷商到近代的演变,最终形成了黑、白、红、黄、绿、灰、棕、橙八种基本颜色词。

几乎世界上所有语言的早期词汇中所能界定的色彩都只有黑、白、青、红、黄这最基本的五种颜色,这其中,古人最难区分的是蓝绿色系。“青”长期以来泛指蓝、绿、苍、碧乃至青白、青黑等所有属于这一系列的颜色,这在很多词语中都留有痕迹,如“青山”,唐宋以来读书人的家常服饰“青衫”也称“蓝衫”。中国人惯称的“绿灯”,在日语中却作“青信号”;法国民间传说中的“蓝胡子”,法语Barbebleue和英语Bluebeard对应的都是“蓝”,但日语却译为“青髭”,而我国也有一种译法称为“青须公”;我们现在惯于说的“蓝天”,古人却习惯说“青天”“苍天”。欧洲直至17世纪才开始固定使用蓝色表示水体颜色,此前更多使用的是绿色。

2.昂贵的“法国蓝”和朴素的靛蓝

据历史记载,15世纪的扬·凡·艾克和他的兄弟一起发明了油画,并发现了让颜料持久、油亮如新的秘密,但这位很职业的画家在他的画里常使用的只有红色、绿色和金色,鲜有深蓝色。这是因为对那时的人们而言,提炼并复制蓝色实在是极为困难也是代价昂贵的一件事。那时人们制造深蓝色需要一种叫作“群青”的物质,而提炼群青就必须使用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

这种蓝中带紫闪着星星般金光的青金石极贵,现在一磅用青金石做的群青颜料也要卖2500英镑(约合人民币2.4万元)。古埃及人就曾用青金石做首饰给法老陪葬。当时欧洲画家用起“群青”来极为谨慎,米开朗基罗曾因为等不到它而不得不放弃一幅几乎完成了的作品。

后来画家们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画高贵纯洁如圣母玛利亚时,才用昂贵的群青。用不起群青,却又爱蓝色的画家只好退而求其次,找与孔雀石共生的蓝铜矿的蓝色,或是指望靛蓝植物提炼的蓝色来替代。很多年后,群青开始被诸如用硅酸铝生产的“法国群青”“皇家蓝”等慢慢代替。

相比贵重的“法国蓝”,靛蓝作为一种古老的天然染料虽不昂贵,但其制作工艺也不简单。靛蓝作为织物染料的应用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木乃伊穿着的一些服装和我国马王堆出土的蓝色麻织物等,都是由靛蓝所染成的。我国瑶族的一支因其生产和使用靛蓝染布的技术独特而得名“蓝靛瑶”。

战国时期荀况的千古名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源于当时的染蓝技术。这里的“青”是指青色,“蓝”则指制取靛蓝的蓝草。我国古人制作靛蓝的原料是几种蓝草植物的叶子,一般是将靛叶堆积,浇水2-3个月后使其发酵成为黑色土块状,捣实为球靛后拌入木灰、石灰及麸皮,再加水搅拌,加热至30℃-40℃后氧化,等待水分蒸发后就成为靛蓝。这种造靛和染色的技术,与现代合成靛蓝染色的机理是完全一致的。这种古老的靛蓝制作方法至今仍在沿用。

下一页

时刻新闻
精彩推荐
强坛热帖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