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教育>热点动态

地方强校齐迁省会值得再审视

光明日报  2022-04-11 08:46

的确,与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相比,一般地级市无论在公共服务、产业聚集还是资源的集中度等方面,都难以企及,这确实限制了高校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提升空间。相比这些“区位优势”,更为关键的是,在办学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存在“重办而不重建”等问题,缺乏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长远眼光和足够耐心,在与高校合作中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签约轻落实等现象,对高校实实在在的支持和推动作用相当有限。

此外,一般地级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迟滞,高校与地方企业、产业间缺乏良性互动,科研成果转化存在梗阻,产学研存在脱节,也抑制了地方高校办出特色、提高办学水平。这也成为一些地方高校搬离“地方”的原因。对于高校所关心的师资、生源问题亦如此。从高校招生经验来看,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对学生的吸引力一般来说都大于地级市。而选择不同的城市就读,也关系到就业资源的积累,那么自然大城市提供的机遇和优势要更多。

对于一些高校的搬迁行为,地方政府和高校都有必要进行审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或有必要思考如何扩大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空间;而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是否能以及如何能立足地方办出特色,这道命题无可避免。

省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系统分析现有所辖高等教育资源的规模、结构和类型,并作出统筹规划。对确需要新设置和搬迁的个别地方高校,要通过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等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查和风险评估。同时,要有“高质量发展”定力,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服务面向、阶段特征、时代要求和发展规律,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强高校办学活力。尤其是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使高校真正在“地方”留得住、发展得好,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

地方高校也当坚持内涵式发展,尊重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沿袭,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适龄人口变化、学科专业布局、师资结构等,研判未来增长空间,着眼长远,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要建立与新时代和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增强与当地政府的良性交流和互动,切忌盲目扩张、一“搬”了之。

(作者:张筠,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

上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