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一座楼·一棵树·一个光辉时刻——遵义会议会址的红色故事

新华社  2021-02-11 09:29

距离遵义会议会址100公里的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共产党员黄大发自20世纪60年代起,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被称为“大山里的愚公”。

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如今的共产党人同样斗志昂扬。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市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1.38万人,先后实现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871个贫困村出列,撕掉了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书写了新的转折。

“遵义人民以实际行动告慰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英灵。”遵义市委书记魏树旺说,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始终是遵义人民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精神力量。

1月27日,67岁的“树医生”张本光在养护遵义会议会址前的槐树。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如今,游客来到会址参观会发现,小楼旁的槐树不止一棵,而是两棵了。20世纪80年代,大槐树的一颗种子落到树下泥土中,慢慢生根发芽,如今也有10米高了。两棵槐树生长方向正好相反,慢慢地,竟然形成一个“V”字形。

“‘V’字象征着中国革命必胜,中国新的百年必胜。”张本光说。

如今,站在大槐树下,用手指比一个“V”字,与会址合影留念,已成了不少年轻游客“打卡”会址的流行拍照姿势。

胜利在来时,胜利在当下,胜利在前方,似乎已成为属于这座楼与这棵树的特殊符号和专属意义。(新华社记者李自良、李惊亚、刘智强)

上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