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2018-01-22 11:20
历史溯源
蒙学读物
中国最早的“童书”
读书识字儿童叫“蒙童”
相较于西方在中世纪末期才产生的“儿童”概念,中国自古将儿童与成人相区别,开始读书识字的儿童又叫“蒙童”,针对“蒙童”而教授的“蒙学”以及“蒙学读物”早在周秦汉魏时期就初现端倪。
我国古代儿童读物内容丰富,既有以识字类为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文》,又有以教学传颂为目的的《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为儿童讲述历史通识的“蒙求”体裁如《叙古蒙求》《春秋蒙求》《三国蒙求》《唐蒙求》,以及百科知识类儿童读物如《名物蒙求》《幼学琼林》等。
对于蒙童的阅读指导原则,一般遵循“熟读成诵”、“学思结合”、“博览群书”三步,因此对于“蒙学读物”的编撰必然要求语言精练、高度概括的同时有节奏韵律、便于记忆,如《千字文》全书一千字,开篇就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向孩童展示了一副宏大的宇宙景观与自然规律。《百家姓》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姓氏四字一句组合起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感。
现代童书始于“五四”时期
晚清时代孙毓修主编的《童话》丛刊,开辟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芽,同一时期的商务印书馆则是中国童书出版的发祥地。“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下,童书作为对时代新生力量的希望得到重视,以求塑造“新国民”。这一时期的童书出版人多是大家,包括儿童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儿童文学翻译家郑振铎,文学家周作人等等,都加入了童书创作出版的阵地。
其中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发现儿童”的观点,并在1923年的《儿童的书》中提到“图画书”对儿童阅读的重要意义:“儿童需要从我的经验上看,便是故事和图画书……”因此1928年,美国童书作者婉达·盖格的《100万只猫》的出版,代表美国第一本儿童图画书面世,同一年里我国就将其作为图画故事丛书之一由金屋书店发行。
拥有世界最大童书市场
截至2017年,中国未成年人人口数量接近4亿,由此带来的童书市场潜力巨大。过去的十年里,图书市场整体不景气,唯独童书市场一枝独秀、逆流而上,以年均增幅10%、每年6亿册的童书出版、数十亿的销售总额稳居市场榜首,以至于一部畅销童书养活一个出版社的情况也并不稀奇。蒸蒸日上的销售业绩,使得过去的十年是业内公认的“中国童书黄金时代”的十年(2006-2015年),也是各家出版社都争相建立童书板块,跑马圈地般大规模引入进口童书,“野蛮生长”的十年。
而中国童书的出版行业,也从以快速引入进口童书,到花费时间精力培养国内的优质原创童书。曹文轩的《草房子》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朱成梁的《团圆》获得香港“丰子恺儿童图书奖”以及“2011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儿童图书”,郁蓉《云朵一样的八哥》以及黑眯的《辫子》得到布拉迪斯拉发插画图双年展的“金苹果奖”,越来越多高质量原创童书的出现预示着中国童书的黄金时代还将继续。
以《团圆》为例,它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过年时与在外打工回乡的父亲团圆,一家人共度春节的温馨故事。这本书既讲好了中国的故事,也传递了世界的共同情感;既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也感动了成人。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