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2017-11-02 17:18
在这样的多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一方面,宋人对菊花的喜爱、栽培和应用,在北京地区的汉人中间代代传承下来;另一方面,契丹以及此后的女真、蒙古民族也接受了这一习俗,并对其加以改进,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由此形成的新的习俗反过来又影响到汉人。
就这样反复交融、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重阳节和菊花文化。彭蕴章《幽州土风》中记载,重阳节那日,街头会有卖节日吃食的,吆喝着“菊花酒,鹿舌酱,九日登高卓阜帐”,显然饮菊花酒、吃鹿舌酱已经成为幽州一带重阳节的风俗。
宋代是中国菊花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菊花专著——刘蒙的《菊谱》,里面记录了35个菊花品种,包括黄、白、紫、粉和复色等花色。此外,还有范成大的《范村菊谱》、沈竞的《菊名篇》等8部菊花专著,各谱中记载的菊花品种已经累计达到200余个。
至明清两代,菊花栽培技术日益提高,品种日益繁盛,出现了三四百个艳传一时的名贵品种,名称也别有韵味,如“黄鹤楼”“赛西施”“帘卷西风”等。艺菊专著则达三十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富有民族色彩的菊花的栽培更为重视了。爱菊者日增,种菊者日广,菊品更是日新月异。目前我国菊花品种已达七千多个,为古今中外花卉之奇观。不但品种多,而且各地栽培的菊花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江苏扬州养菊,是专取淡逸之致,以“瘦”为贵,保持菊的本色;而北京地区则喜爱栽培花大而丰满的独本菊。
1954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北京市园林处(市园林局的前身)在北海公园双虹榭举办了1949年以后的第一次菊花展,共展出209个品种的菊花两千余盆。菊展受到了北京市民的热烈欢迎,观众有时甚至需要排队等待参观。这次展览的成功鼓舞了首都的园林工作者,此后每年11月,北京市的园林部门均会举办大型菊花展。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