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2017-08-23 17:21
电影《平原游击队》里的李向阳
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中国士兵使用驳壳枪
日本南部十四式自动手枪
勃朗宁M1900式7.65mm自动手枪(枪牌撸子)
苏联雷奥洛夫军用左轮手枪
勃朗宁M1910式手枪(花口撸子——因枪口部压有滚花而得名)
几天前,又逢日本投降纪念日。
若随便问一个中国人,你心目中的抗战老枪是什么模样的?八成以上的人都会答“驳壳枪”。展现那段历史的影视作品中,从双枪李向阳到铁道游击队,无处不见它的身影,它给中国人留下的烙印之深,没有任何一把枪能与之相比。
这把枪究竟有什么来头,会让中国人痴迷了半个世纪之久?
旧中国是驳壳枪最大买家
在中国,驳壳枪还有许多别名,如“盒子炮”“自来得”“匣子枪”“快慢机”“毛瑟手枪”等。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频频出现的驳壳枪产自德国,正式名称叫“毛瑟军用手枪”或“毛瑟M1896手枪”。
一直以来,不少国内资料根据其名称中出现的“毛瑟”二字,便认定该枪是德国枪械大师威廉·毛瑟的作品,其实“毛瑟军用手枪”与毛瑟本人并无直接关系,它的发明者是毛瑟军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因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并在隔年正式生产,故而名中有“毛瑟”二字。而毛瑟军用手枪据说是菲德勒兄弟利用工作闲暇时间设计出的作品。
19世纪90年代,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采用半自动手枪的先例。驳壳枪出产后,毛瑟厂自然希望这支手枪可以被军队采用为制式武器。然而事实并不如预想的那般顺利,一直到1939年驳壳枪停产为止,全世界都没有一个国家正式采用驳壳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其实,外国专家对驳壳枪评价很低,作为手枪,它重心靠前,不容易掌握,击发后,枪口跳动过高。
然而,驳壳枪与中国市场结缘,实乃无心插柳之举。有人做过估算,驳壳枪的生产前后持续了40年,毛瑟厂估计生产了100万支各式各样的驳壳枪,其中有近一半销往中国。
驳壳枪是何时进入中国的?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说法认为它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流落到中国的白俄军人带进来的;也有说法认为早在晚清时驳壳枪就已被中国人少量使用,并参与了辛亥革命。据官方史料记载,至少在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官方的交易记录中就出现了驳壳枪,当年9月,中国政府(北洋政府)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签约,购买“自来得毛瑟手枪”200杆,连同500发子弹和全套附件。
当时,每把驳壳枪的卖价高达足银58两,可谓价格不菲。而根据德文“自动装填”一词而音译的“自来得”三个字,也成了毛瑟手枪在中国官方首次使用的名称。在当时的欧美,一支手枪的单价通常只在几美元左右,而一支毛瑟手枪的价格却高达25美元(相当于现在上千美元),价格过高是它始终无法被各国军队大量采用的主要原因。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富裕的列强因其买价太高而不予采购,而贫弱的中国反而成为其最大的买主呢?
长期以来国内外普遍认为,驳壳枪之所以在中国大行其道,与当时欧美各国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有关。1921年11月,美、法、日、中、意等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这次会议的结果除了在限制各国海军吨位的决议上达成共识之外,也决议对当时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实行武器禁运。由于手枪不在禁运名单中,而驳壳枪与当时其它手枪比起来,具有威力大、装弹多、用途广(和木匣组合起来相当于微型冲锋枪)等优势,故而备受中国各大军阀的青睐。
不过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武器禁运之说完全不符合实情。诚然,各国对中国军火禁运之事的确属实,但其可行性却要大打折扣。军阀时代的中国,只要有资金,爱买什么就能买什么。以奉系军阀为例,财大气粗的张作霖连整个兵工厂、炮厂都可以买得到,他儿子张学良还拿着奉军先进装备到处送人。如果说禁运对中国产生了影响,那就是导致卖入中国军火的价格比一般国际市场上要高。
驳壳枪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如此流行,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它属于大型手枪,给人威力巨大的感觉。“当时中国没有人探讨制止力、枪口能量、终极能量等课题,比较其它的各型手枪,尤其是口袋型手枪,直觉上驳壳枪就让人认为是一种威力十足的武器,足以信赖,别名就称‘盒子炮’,而不是枪而已。”其次,当时的手枪、步枪的装弹量都在8发以内,而驳壳枪一次可装10发子弹,加上威力比同类手枪大得多,将枪匣组合起来完全可以当成一把微型冲锋枪使用。同时,驳壳枪尺寸比普通手枪大得多,对于当时低级军官或地方豪强而言,挂一把在身上也有很大的威慑作用。
毛瑟厂未曾想到,当这款毛瑟军用手枪因价格过高而无法大批量销往欧美各国时,东方贫弱的中国却成了它最大的买家。之后在这片土地上爆发的直皖战争、直奉大战、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国共内战乃至抗日战争中,驳壳枪无一缺席,中国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驳壳枪之国”。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