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2 09:49 解放军报
第76集团军广泛开展“知兵情”活动。图为某旅官兵利用训练间隙开展表演活动,增进官兵感情。徐健摄
给全连官兵家里打一遍电话拜个年,需要多长时间?
第76集团军某旅装步二连指导员王兆鹏的答案是:8个小时。
成为一名基层带兵人之前,王兆鹏一天内打电话最多不超过10个。今年大年初一,王兆鹏决定连线全连官兵的家人,为他们送去祝福,同时了解官兵家庭有无实际困难。
“网络时代,人与人的距离不断缩短,但心与心的距离似乎并没有更近。”在王兆鹏看来,掌握官兵关系的正确“打开方式”,带兵人才能做到知兵、懂兵、爱兵。
线上,王兆鹏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的方式,积极与官兵及其家人交流;线下,王兆鹏住进班排、走上训练场,与官兵们面对面谈心。
“无论沟通方式如何变化,谈心交心都是抵近战友内心的必要方式之一。”王兆鹏说,在打开官兵“心墙”的同时,他也打开了自己。
“知兵情”知什么
走近他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
加榴炮七连的晚点名戛然而止。
“王兴烨!”借助微弱的灯光,刚上任的指导员樊敏对着花名册念道。这个名字对樊敏来说,并不熟悉。
“王兴烨!”樊敏把音量提高一倍又喊了一遍。这次,队列中传来一声“到”,同时伴随着一阵轻微的笑声。原来,樊敏把列兵王兴桦名字的第三个字“桦”错念成了“烨”。
樊敏随即向王兴桦表达了歉意。樊敏本以为,这不过是件小事。可自从那天起,王兴桦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遇见指导员更是躲着走。
王兴桦的异样表现引起了樊敏的注意。一次训练间隙,樊敏叫住王兴桦,关切地问:“最近家里还好吧?生活上有没有困难?有什么事尽管和我说。”
对于樊敏的关心,王兴桦却不以为然:“您和谁聊天都是这老三套。如果真的关心我,怎么会叫错名字?”
王兴桦的“吐槽”如一盆冷水,差点浇灭樊敏初到连队的热情。樊敏愣在原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那时,旅人力资源科科长李风贵,正在加榴炮七连蹲点。隔天,体能训练时,李风贵拉住樊敏,指着正在跑道上冲刺的王兴桦问道:“在他的军旅生涯中,你算得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吗?”
问题很简单,却让樊敏彻夜难眠。他的脑海中不时浮现出王兴桦倔强的脸庞。
樊敏不禁反思:除了指导员的职责之外,自己到底和战友们有多少心贴心的交流、实打实的感情呢?
“知不知道名字只是表象,关键要走进士兵们的内心。”樊敏明白,只有走近他们、读懂他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
于是,樊敏开始关注这个外表文静的大男孩。他发现,王兴桦内务柜里存放着音乐等级证书,休息时会唱歌和弹吉他。
借着连队组建小乐队的契机,樊敏邀请王兴桦担任主唱。最终,王兴桦和战友们创作出歌曲《冲锋向前》,首场演出收获全营官兵好评。
演出结束那晚,王兴桦向指导员敞开心扉:“虽然舞台很小,但能用音乐为战友带来温暖,对我意义很大。”
除了“知兴趣爱好”外,“知兵情”活动还明确了“知身心健康、知家庭婚恋、知成才需求、知性格习惯”等内容。
装步二连指导员王兆鹏认为,与家长的沟通有助于走近士兵、了解士兵。
前不久,王兆鹏照例联系休假官兵家人,了解探亲情况。打通下士小王家电话后,王兆鹏发现,小王母亲一直遮遮掩掩。
“阿姨,您是不是有什么委屈啊?”王兆鹏对着电话问。简单的一句话,仿佛触发了“开关”,电话那头,小王母亲哭了起来。
细聊之下,王兆鹏才得知,原来平时看似懂事的小王,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就连休假了,他也经常不着家,很少陪伴父母。
“小王的父亲不善言谈,母亲对他又比较溺爱。”王兆鹏分析,这种成长环境导致小王容易忽视身边亲人,无意中对他们造成伤害。
不久后,小王休假归队。王兆鹏没有给他讲什么大道理,而是将上次的电话录音放给他听。“你有什么感受,可以写下来。再仔细回忆一下,父母为你做过的点点滴滴,也一一写下来。”多次谈心引导之后,小王与家里的沟通频率开始增加。
“热心”换“心热”。最近,王兆鹏又接到小王母亲打来的电话。这次,阿姨不再诉苦,而是邀请指导员休假来家里坐一坐,一起吃个麻辣烫。
“知兵情”难在哪
只要开始,你就成功了一半
支援保障连指导员程伟,平时话不多。对他而言,了解官兵家庭情况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电话拨通了,总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程伟一度很苦恼。
与官兵家人的交流,似乎层层受阻——有的战友父母不善言辞,有的不会讲普通话,有的明显对电话那头的“陌生人”不信任……
“这些大都是基层带兵人面临的普遍问题。”合成一营教导员李金磊说,“知兵情”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问题要一步一步解决,信任要慢慢获取。
装步二连指导员王兆鹏对此深有感触——遇到不善交流的家长,他就主动讲讲连队的生活、士兵的故事;与那些说方言、口音重的家长交流,他就拉上当地战友来当“翻译”;需要联络的人太多,他就发动群众力量,让连队骨干一起参与……
每逢节日,王兆鹏都会给每名官兵父母发去祝福消息。一名士兵的父亲有眼疾,王兆鹏专门打去电话,为他唱了一首《军中绿花》,还特意把歌词中的“妈妈”换成了“爸爸”。
“从来没有人给我打电话超过1小时,谢谢你,指导员。”电话里,这名父亲的回答让王兆鹏明白真诚所蕴含的力量。
“事虽难,只要开始,你就成功了一半。”通话结束,王兆鹏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体会。
在长期与官兵父母的交流中,王兆鹏发现,带兵人和士兵的关系,有点像学校里的师生关系。对大多数家庭的父母来说,他们非常乐于接到部队的电话。“就像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坐教室第一排,官兵的父母也希望孩子在部队有好的表现。”王兆鹏分析。
在合成三营教导员陈少勋看来,“知兵”工作难开展,多数情况是因为带兵人的沟通方式不恰当。
刚担任坦克三连指导员时,张石水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把战友叫到房间谈心。谁知,大家总是很拘谨,问一句答一句,气氛很尴尬。
“谈心效果没出来不说,我们还都累得够呛。”听了张石水的遭遇,陈少勋笑着说:“见缝插针找士兵谈心,值得表扬。但你往办公桌前一坐,气氛就变了。士兵不知不觉会把谈心交流当成汇报工作。给你支个招儿,下次谈心你坐马扎!”
坐马扎就能解决问题?张石水将信将疑,但还是搬个马扎坐到班排宿舍、士兵中间。刚开始,还是有些冷场。但很快,大家就聊开了——有人抱怨训练苦,他及时疏导;有人愁眉苦脸,他猜测可能是遇到烦心事,就选择“私聊”……
“其实,坐不坐马扎是次要的。谈心想要有效果,关键在于要接地气。”张石水说,当带兵人和士兵处于平等位置时,官兵关系就会更加融洽,战友们就会把你当“自己人”。
“知兵情”带来了什么
不是一厢情愿,而是双向奔赴
在加榴炮二连的连部帐篷外,下士周政徘徊了好一阵。最终,他深吸一口气,喊了声“报告”,走进去。
“唉,这次月考,自己成绩排名倒数。指导员这次找我,肯定少不了一通批……”周政嘀咕着。
没想到,指导员张祥亚反而对周政提出了表扬——前一阵,连队构筑工事时,一名战友因高原反应突然晕倒。周政挺身而出,熟练采取急救措施,帮助昏迷的战友恢复意识。
同时,张祥亚还对周政表达了曾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的歉意。指导员的坦率和真诚,让周政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
“我也想立功,想当尖刀,但我性子急,心里有啥,嘴上就说啥,反而让大家以为我不服从管理。”周政将心中的委屈说了出来。
看着面前这张朝夕相处的年轻脸庞,张祥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他明白,在周政看似“叛逆”的表象之下,掩藏的是一颗渴望被认可的心。
随后,周政吐露了自己入伍前学过护理并取得护士资格证的经历。同时,他还表达了想参加卫生救护比武的意愿。
于是,张祥亚开始把周政往连队卫生员的方向培养。一个月后,周政不负众望,在上级组织的卫生救护比武中取得第一名。
“当初,家里人并不支持我当兵。是我自己非要坚持来部队。我本想证明自己,谁知却屡屡受挫……”夺冠当晚,周政主动来找指导员,袒露更多心声。“您了解我、信任我,我一定会把工作干好!”周政望着指导员,掷地有声地说。
“士兵个个可爱,就看我们怎么带。”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张进锋说,士兵们满怀抱负来到军营,渴望通过努力奋斗得到肯定。要尊重、欣赏他们,在他们出现失误时及时引导、做出成绩时及时鼓励,才能真正带出好兵、育出人才。
4年多的任职经历,让坦克一连指导员李盼特别认可一句话:士兵无小事。
前段时间,李盼休假。离队前,他特意向连长鲁伟勇嘱托了直招军士小王的事——小王的父亲遭遇车祸去世,负主要责任的司机却不愿赔偿。
得知此事后,李盼联系保卫科发了函,并派出单位的定点律师给予法律援助。每周,他还会给当地的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法院打电话咨询进展情况。
李盼和鲁伟勇接力努力半年后,小王家人终于获得赔偿。小王放下包袱,在连队各项工作中冲在前、干在前。
“解决了一个人的问题,会感染身边很多人。”李盼说,得到小王的信任后,其他有困难的战友就会主动靠过来——有人因情感问题来找他求助,还有的官兵家属也联系他……
想官兵之所想,急官兵之所急,帮官兵之所难。在解决问题中,带兵人和官兵增强了相互间的思想认同感、情感亲近感和心理相容感。李盼说,“知兵情”不是一厢情愿,而是双向奔赴。
“知兵情”后续怎么做
这项活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一到休息时间,警卫勤务连指导员马刚总会发现中士小谢的身影。
小谢是连队的一名老兵。最近不知什么原因,他总和身边战友起冲突。“思想问题或多或少都会在行为上有所体现。”很快,马刚了解到,原来是小谢母亲近期身体不适,他无法回家尽孝,导致情绪不稳定。
马刚立即为小谢办理了休假手续。自此,他以为问题算是解决了。可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小谢又有了新情况——经常一个人躲起来玩手机,很少参与团体活动。
这次,是因为感情问题——小谢最近和女朋友闹矛盾了。马刚又当起了小谢的专属“情感导师”,以一场情感引导教育化解危机。
在马刚看来,与小谢的谈心交心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并不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就不会再有新问题。”马刚认为,“知兵情”这项活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马刚的搭档、连长王康上任第一天,住进了营院大门口的警卫排,与战友们一起站岗值勤。他计划以后每个季度都到警卫排来住两周。“住一次,可能只是走个过场。只有形成常态,战友们才能感受到诚意,‘知兵情’才能有效果。”他说。
在该集团军所属各部队,随着“知兵情”活动如火如荼展开,具有时代鲜明特征的活动形式相继出现。
点开上等兵胡锐浩的微信朋友圈,坦克三连指导员张石水认真琢磨起来。
最近,班长苏本营反映:胡锐浩训练成绩不错,却一直不太合群。他对胡锐浩“又爱又恨”,却又没什么办法。
张石水发现,胡锐浩的微信头像、表情包、朋友圈动态经常出现二次元动漫。于是,在一次战术训练过程中,张石水看着满身尘土的胡锐浩,竖起大拇指:“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
胡锐浩瞬间提起精神,练得更起劲儿了。此后,每当胡锐浩有些苦恼或迷茫,张石水就会用胡锐浩喜欢的动漫情节或台词来引导他。渐渐地,两人开始无话不说。
互加微信、互解难题、互谈心声,这是某合成旅开展的“新三互”活动。现在的士兵大多为95后、00后,习惯指尖上的生活,享受一网通的便捷,青睐虚拟化的表达,喜欢平等式的交流。“如果我们不能把知兵爱兵、谈心交心的工作做到网上,就很难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撬动他们的心灵。”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沈雁冰说。
“知兵情”活动中,该集团军宣传处干事马振平负责检查指导。“以前检查注重痕迹,看计划是否合理、笔记是否齐全;现在检查注重效果,看官兵关系是否融洽、士气是否高涨、困难是否解决。”他说。
检查指导过程中,马振平有不少新发现——在某陆航旅,人还没走到连队,就听到震天的呼声已响彻高原;在某炮兵旅,连队制作了官兵专属日历,每月组织战友过一次集体生日;在某特战旅,连队食堂墙上贴着中国地图,标记着战友们家乡的特色小吃,炊事班会在他们生日那天加个菜……
今年年初,马振平制订了全年度“知兵情”工作清单,上面列出的大部分是常态化开展的内容。他相信,“知兵情”这项活动会一直持续下去。官兵们在这座“连心桥”上,一定能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不断提升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马振 王钰凯 孙晨)
第76集团军广泛开展“知兵情”活动。图为某旅官兵利用训练间隙开展表演活动,增进官兵感情。徐健摄
给全连官兵家里打一遍电话拜个年,需要多长时间?
第76集团军某旅装步二连指导员王兆鹏的答案是:8个小时。
成为一名基层带兵人之前,王兆鹏一天内打电话最多不超过10个。今年大年初一,王兆鹏决定连线全连官兵的家人,为他们送去祝福,同时了解官兵家庭有无实际困难。
“网络时代,人与人的距离不断缩短,但心与心的距离似乎并没有更近。”在王兆鹏看来,掌握官兵关系的正确“打开方式”,带兵人才能做到知兵、懂兵、爱兵。
线上,王兆鹏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的方式,积极与官兵及其家人交流;线下,王兆鹏住进班排、走上训练场,与官兵们面对面谈心。
“无论沟通方式如何变化,谈心交心都是抵近战友内心的必要方式之一。”王兆鹏说,在打开官兵“心墙”的同时,他也打开了自己。
“知兵情”知什么
走近他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
加榴炮七连的晚点名戛然而止。
“王兴烨!”借助微弱的灯光,刚上任的指导员樊敏对着花名册念道。这个名字对樊敏来说,并不熟悉。
“王兴烨!”樊敏把音量提高一倍又喊了一遍。这次,队列中传来一声“到”,同时伴随着一阵轻微的笑声。原来,樊敏把列兵王兴桦名字的第三个字“桦”错念成了“烨”。
樊敏随即向王兴桦表达了歉意。樊敏本以为,这不过是件小事。可自从那天起,王兴桦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遇见指导员更是躲着走。
王兴桦的异样表现引起了樊敏的注意。一次训练间隙,樊敏叫住王兴桦,关切地问:“最近家里还好吧?生活上有没有困难?有什么事尽管和我说。”
对于樊敏的关心,王兴桦却不以为然:“您和谁聊天都是这老三套。如果真的关心我,怎么会叫错名字?”
王兴桦的“吐槽”如一盆冷水,差点浇灭樊敏初到连队的热情。樊敏愣在原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那时,旅人力资源科科长李风贵,正在加榴炮七连蹲点。隔天,体能训练时,李风贵拉住樊敏,指着正在跑道上冲刺的王兴桦问道:“在他的军旅生涯中,你算得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吗?”
问题很简单,却让樊敏彻夜难眠。他的脑海中不时浮现出王兴桦倔强的脸庞。
樊敏不禁反思:除了指导员的职责之外,自己到底和战友们有多少心贴心的交流、实打实的感情呢?
“知不知道名字只是表象,关键要走进士兵们的内心。”樊敏明白,只有走近他们、读懂他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
于是,樊敏开始关注这个外表文静的大男孩。他发现,王兴桦内务柜里存放着音乐等级证书,休息时会唱歌和弹吉他。
借着连队组建小乐队的契机,樊敏邀请王兴桦担任主唱。最终,王兴桦和战友们创作出歌曲《冲锋向前》,首场演出收获全营官兵好评。
演出结束那晚,王兴桦向指导员敞开心扉:“虽然舞台很小,但能用音乐为战友带来温暖,对我意义很大。”
除了“知兴趣爱好”外,“知兵情”活动还明确了“知身心健康、知家庭婚恋、知成才需求、知性格习惯”等内容。
装步二连指导员王兆鹏认为,与家长的沟通有助于走近士兵、了解士兵。
前不久,王兆鹏照例联系休假官兵家人,了解探亲情况。打通下士小王家电话后,王兆鹏发现,小王母亲一直遮遮掩掩。
“阿姨,您是不是有什么委屈啊?”王兆鹏对着电话问。简单的一句话,仿佛触发了“开关”,电话那头,小王母亲哭了起来。
细聊之下,王兆鹏才得知,原来平时看似懂事的小王,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就连休假了,他也经常不着家,很少陪伴父母。
“小王的父亲不善言谈,母亲对他又比较溺爱。”王兆鹏分析,这种成长环境导致小王容易忽视身边亲人,无意中对他们造成伤害。
不久后,小王休假归队。王兆鹏没有给他讲什么大道理,而是将上次的电话录音放给他听。“你有什么感受,可以写下来。再仔细回忆一下,父母为你做过的点点滴滴,也一一写下来。”多次谈心引导之后,小王与家里的沟通频率开始增加。
“热心”换“心热”。最近,王兆鹏又接到小王母亲打来的电话。这次,阿姨不再诉苦,而是邀请指导员休假来家里坐一坐,一起吃个麻辣烫。
“知兵情”难在哪
只要开始,你就成功了一半
支援保障连指导员程伟,平时话不多。对他而言,了解官兵家庭情况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电话拨通了,总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程伟一度很苦恼。
与官兵家人的交流,似乎层层受阻——有的战友父母不善言辞,有的不会讲普通话,有的明显对电话那头的“陌生人”不信任……
“这些大都是基层带兵人面临的普遍问题。”合成一营教导员李金磊说,“知兵情”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问题要一步一步解决,信任要慢慢获取。
装步二连指导员王兆鹏对此深有感触——遇到不善交流的家长,他就主动讲讲连队的生活、士兵的故事;与那些说方言、口音重的家长交流,他就拉上当地战友来当“翻译”;需要联络的人太多,他就发动群众力量,让连队骨干一起参与……
每逢节日,王兆鹏都会给每名官兵父母发去祝福消息。一名士兵的父亲有眼疾,王兆鹏专门打去电话,为他唱了一首《军中绿花》,还特意把歌词中的“妈妈”换成了“爸爸”。
“从来没有人给我打电话超过1小时,谢谢你,指导员。”电话里,这名父亲的回答让王兆鹏明白真诚所蕴含的力量。
“事虽难,只要开始,你就成功了一半。”通话结束,王兆鹏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体会。
在长期与官兵父母的交流中,王兆鹏发现,带兵人和士兵的关系,有点像学校里的师生关系。对大多数家庭的父母来说,他们非常乐于接到部队的电话。“就像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坐教室第一排,官兵的父母也希望孩子在部队有好的表现。”王兆鹏分析。
在合成三营教导员陈少勋看来,“知兵”工作难开展,多数情况是因为带兵人的沟通方式不恰当。
刚担任坦克三连指导员时,张石水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把战友叫到房间谈心。谁知,大家总是很拘谨,问一句答一句,气氛很尴尬。
“谈心效果没出来不说,我们还都累得够呛。”听了张石水的遭遇,陈少勋笑着说:“见缝插针找士兵谈心,值得表扬。但你往办公桌前一坐,气氛就变了。士兵不知不觉会把谈心交流当成汇报工作。给你支个招儿,下次谈心你坐马扎!”
坐马扎就能解决问题?张石水将信将疑,但还是搬个马扎坐到班排宿舍、士兵中间。刚开始,还是有些冷场。但很快,大家就聊开了——有人抱怨训练苦,他及时疏导;有人愁眉苦脸,他猜测可能是遇到烦心事,就选择“私聊”……
“其实,坐不坐马扎是次要的。谈心想要有效果,关键在于要接地气。”张石水说,当带兵人和士兵处于平等位置时,官兵关系就会更加融洽,战友们就会把你当“自己人”。
“知兵情”带来了什么
不是一厢情愿,而是双向奔赴
在加榴炮二连的连部帐篷外,下士周政徘徊了好一阵。最终,他深吸一口气,喊了声“报告”,走进去。
“唉,这次月考,自己成绩排名倒数。指导员这次找我,肯定少不了一通批……”周政嘀咕着。
没想到,指导员张祥亚反而对周政提出了表扬——前一阵,连队构筑工事时,一名战友因高原反应突然晕倒。周政挺身而出,熟练采取急救措施,帮助昏迷的战友恢复意识。
同时,张祥亚还对周政表达了曾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的歉意。指导员的坦率和真诚,让周政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
“我也想立功,想当尖刀,但我性子急,心里有啥,嘴上就说啥,反而让大家以为我不服从管理。”周政将心中的委屈说了出来。
看着面前这张朝夕相处的年轻脸庞,张祥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他明白,在周政看似“叛逆”的表象之下,掩藏的是一颗渴望被认可的心。
随后,周政吐露了自己入伍前学过护理并取得护士资格证的经历。同时,他还表达了想参加卫生救护比武的意愿。
于是,张祥亚开始把周政往连队卫生员的方向培养。一个月后,周政不负众望,在上级组织的卫生救护比武中取得第一名。
“当初,家里人并不支持我当兵。是我自己非要坚持来部队。我本想证明自己,谁知却屡屡受挫……”夺冠当晚,周政主动来找指导员,袒露更多心声。“您了解我、信任我,我一定会把工作干好!”周政望着指导员,掷地有声地说。
“士兵个个可爱,就看我们怎么带。”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张进锋说,士兵们满怀抱负来到军营,渴望通过努力奋斗得到肯定。要尊重、欣赏他们,在他们出现失误时及时引导、做出成绩时及时鼓励,才能真正带出好兵、育出人才。
4年多的任职经历,让坦克一连指导员李盼特别认可一句话:士兵无小事。
前段时间,李盼休假。离队前,他特意向连长鲁伟勇嘱托了直招军士小王的事——小王的父亲遭遇车祸去世,负主要责任的司机却不愿赔偿。
得知此事后,李盼联系保卫科发了函,并派出单位的定点律师给予法律援助。每周,他还会给当地的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法院打电话咨询进展情况。
李盼和鲁伟勇接力努力半年后,小王家人终于获得赔偿。小王放下包袱,在连队各项工作中冲在前、干在前。
“解决了一个人的问题,会感染身边很多人。”李盼说,得到小王的信任后,其他有困难的战友就会主动靠过来——有人因情感问题来找他求助,还有的官兵家属也联系他……
想官兵之所想,急官兵之所急,帮官兵之所难。在解决问题中,带兵人和官兵增强了相互间的思想认同感、情感亲近感和心理相容感。李盼说,“知兵情”不是一厢情愿,而是双向奔赴。
“知兵情”后续怎么做
这项活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一到休息时间,警卫勤务连指导员马刚总会发现中士小谢的身影。
小谢是连队的一名老兵。最近不知什么原因,他总和身边战友起冲突。“思想问题或多或少都会在行为上有所体现。”很快,马刚了解到,原来是小谢母亲近期身体不适,他无法回家尽孝,导致情绪不稳定。
马刚立即为小谢办理了休假手续。自此,他以为问题算是解决了。可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小谢又有了新情况——经常一个人躲起来玩手机,很少参与团体活动。
这次,是因为感情问题——小谢最近和女朋友闹矛盾了。马刚又当起了小谢的专属“情感导师”,以一场情感引导教育化解危机。
在马刚看来,与小谢的谈心交心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并不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就不会再有新问题。”马刚认为,“知兵情”这项活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马刚的搭档、连长王康上任第一天,住进了营院大门口的警卫排,与战友们一起站岗值勤。他计划以后每个季度都到警卫排来住两周。“住一次,可能只是走个过场。只有形成常态,战友们才能感受到诚意,‘知兵情’才能有效果。”他说。
在该集团军所属各部队,随着“知兵情”活动如火如荼展开,具有时代鲜明特征的活动形式相继出现。
点开上等兵胡锐浩的微信朋友圈,坦克三连指导员张石水认真琢磨起来。
最近,班长苏本营反映:胡锐浩训练成绩不错,却一直不太合群。他对胡锐浩“又爱又恨”,却又没什么办法。
张石水发现,胡锐浩的微信头像、表情包、朋友圈动态经常出现二次元动漫。于是,在一次战术训练过程中,张石水看着满身尘土的胡锐浩,竖起大拇指:“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
胡锐浩瞬间提起精神,练得更起劲儿了。此后,每当胡锐浩有些苦恼或迷茫,张石水就会用胡锐浩喜欢的动漫情节或台词来引导他。渐渐地,两人开始无话不说。
互加微信、互解难题、互谈心声,这是某合成旅开展的“新三互”活动。现在的士兵大多为95后、00后,习惯指尖上的生活,享受一网通的便捷,青睐虚拟化的表达,喜欢平等式的交流。“如果我们不能把知兵爱兵、谈心交心的工作做到网上,就很难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撬动他们的心灵。”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沈雁冰说。
“知兵情”活动中,该集团军宣传处干事马振平负责检查指导。“以前检查注重痕迹,看计划是否合理、笔记是否齐全;现在检查注重效果,看官兵关系是否融洽、士气是否高涨、困难是否解决。”他说。
检查指导过程中,马振平有不少新发现——在某陆航旅,人还没走到连队,就听到震天的呼声已响彻高原;在某炮兵旅,连队制作了官兵专属日历,每月组织战友过一次集体生日;在某特战旅,连队食堂墙上贴着中国地图,标记着战友们家乡的特色小吃,炊事班会在他们生日那天加个菜……
今年年初,马振平制订了全年度“知兵情”工作清单,上面列出的大部分是常态化开展的内容。他相信,“知兵情”这项活动会一直持续下去。官兵们在这座“连心桥”上,一定能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不断提升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马振 王钰凯 孙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