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4 08:30 人民网-时政频道 作者:宋子节 实习生梁智慧
编者按: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如何加快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与创新发展?人民网《中国之治》推出“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系列解读,邀请多位专家探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之路。本期嘉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典。
起于内外交困之境
中国社会学具有鲜明时代性与本土性
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首次介绍了斯宾塞及其《群学》。文章发表于甲午海战之后,严复所面临的是内外交困、东西杂糅的历史情境。群学成为他面对时代困局的解答。
“严复将社会学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认为社会学是一种可以用来有意识地改造社会、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工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典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指出。
自此以后,中国社会学持续发展,时代性、本土性更加明显。以经济社会学为例,中国社会学者基于中国经验提出了诸多中国特色理论观点,如关系产权、占有制度、混合所有制、劳动过程、关系社会学等理论,揭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微观运作的复杂现实和底层逻辑,对构建中国特色经济社会学基础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社会学的一般知识体系做出了补充。
编者按: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如何加快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与创新发展?人民网《中国之治》推出“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系列解读,邀请多位专家探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之路。本期嘉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典。
起于内外交困之境
中国社会学具有鲜明时代性与本土性
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首次介绍了斯宾塞及其《群学》。文章发表于甲午海战之后,严复所面临的是内外交困、东西杂糅的历史情境。群学成为他面对时代困局的解答。
“严复将社会学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认为社会学是一种可以用来有意识地改造社会、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工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典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指出。
自此以后,中国社会学持续发展,时代性、本土性更加明显。以经济社会学为例,中国社会学者基于中国经验提出了诸多中国特色理论观点,如关系产权、占有制度、混合所有制、劳动过程、关系社会学等理论,揭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微观运作的复杂现实和底层逻辑,对构建中国特色经济社会学基础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社会学的一般知识体系做出了补充。
在杨典看来,中国社会学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两大鲜明特色:一是始终紧扣中国社会发展和转型的重大现实问题,回答“时代之问”。“社会学家立足中国社会具体问题,将社会学知识应用到中国社会研究中,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费孝通便代表了中国社会学家的典型形象。他始终坚持‘志在富民’的现实追求和‘文化自觉’的理论关怀。”杨典介绍说。
二是始终立足本土实践,创造性地吸纳西方社会学的先进元素,积极进行社会学本土化。“在吴文藻倡导‘社会学本土化’之前,章太炎就将社会学看作是诠释‘本土经验’的工具。而费孝通等人更是遵循吴文藻指出的学问道路,通过‘从实求知’的实地研究切实地推进了贴近实际的社会学知识生产。”杨典表示。
立足中国社会“真问题”
基于中国经验自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
面对剧烈的近现代社会转型,中国知识分子不断探求“中国向何处去”的可能道路,寻找理想的社会变革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运作理念。中国社会学者自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基于中国经验提出了诸多中国特色理论观点,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实现了对于西方社会学的补充、推进或超越。对中国社会转型各个领域的现象都有解释力,对理解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杨典指出。
在这个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中国社会学者将学术研究与当下的时代任务紧密结合,研究中国社会的“真问题”。
“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不同,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建立于西方社会的经验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代性,本质上带有强烈的相对性、情境性和意识形态性,是基于西方当时、当地社会现实和研究者立场提出的‘地方性知识’,并不能提供普遍适用其它国家的确定性解释。”杨典指出。
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照搬硬套西方理论,而应树立起充分的反思性与主体性。
“历史和现实都有力表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具有基础性意义。”杨典表示。
积极研究“中国与世界”
形成中国社会学建设新格局
展望未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需要继承社会学先贤的优良传统,需要更加理解国情、拓展视野,形成面向全球知识共同体、面向纵贯历史、面向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学建设新格局。
在杨典看来,首先要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社会学是现代化之学,文、史、哲、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都可以在前现代社会产生,只有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的西欧,并于20世纪在美国发扬光大。”杨典指出,“因此,社会学应充分利用在研究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和特长,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和实现路径的研究。”
其次,要放眼全球,拓宽视野,积极研究“中国与世界”。在全球化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加强对欧美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的研究可以帮助中国社会学者更加深刻地认识西方社会学所扎根的社会土壤,更深刻地理解和贴切地运用外来知识,以此为我国的对外政策提供更有效的智识来源。
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在‘一带一路’等战略推进过程中,中国社会学者也理应发挥积极作用,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和人民,为中国走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精准的政策支持和理论支撑。”杨典指出,“在国际比较中凸显中国社会的特色、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从而提升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信心、定力和能力。”
第三是培养历史感,拓展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维度。在杨典看来,中国社会学的研究目光要积极向历史领域扩展,推动跨学科合作,借鉴相关学科的已有成果并结合本学科的独特视角对中国社会进行细致贯通的研究。
第四是紧扣“为人民做学问”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现实问题。社会学人应密切关注如何从社会建设和民生角度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立足实际、借鉴国外,纵观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展望未来。“社会学研究者应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心怀‘国之大者’,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作出独特贡献。”杨典表示。